天堂小说

繁体版 简体版
天堂小说 > 沉醉的黄丝绢 > 第7章 第六章

第7章 第六章

章节错误,点此举报(免注册),举报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,并刷新页面。

特征描述出来,言简意赅又准确明了。所以孔子说:“辞,达而已。”林语堂则说:“文学之美不外是辞达而已。”鲁迅先生也曾说:“凡可用可不用的字还是不用的好。”他在《我怎么做起小说来》一文中又说:“…所以我力避行文的唠叨,只要觉得够将意思传给别人了,就宁可什么陪衬拖带也没有。…所以我不去描写风月,对话也绝不说到一大篇。”德国诗人海涅则说:“谁用最少和最简单的象征表达出最多和最深刻的思想,谁就是最伟大的艺术家。”

这些大师的治文态度就是凡可用可不用的字坚决不用。不单是写文章讲究精炼,绘画艺术同样也注重此理,对不该着墨处,就是要:“惜墨为金,疏可走马。”两者可谓是异曲同工。前几个星期给你们讲解的《阿Q正传》这篇课文,其篇幅不长,但即便象鲁迅先生这样有七百万文字传世的文学大师也要反复斟酌,几易其稿,可见要做到精炼,着实不易啊!所以我才对你们说,若要想给鲁迅先生的文章增减一字或改动一字都不易。”

老师的话使倪潇儒深深地折服,他听得连连点头称是,说:“老师,你讲得真是太好了。”

语文老师只是笑笑,然后又继续说道:“不过,这里我还要说明一下,我说的难,不是指它的文字形式,若光讲文字形式,恐怕你现在就有这个能力改。只是你虽能改动一字一句,但总让人有增一字松弛,减一字缺失的感觉,更重要的是文章原有的意境没有丝毫提升,这样的改动就没有意义,不过是多此一举,弄不好遂成笑柄都不一定,所以它难就难在此处。

文章意境是千秋,但凡能够传世的艺术作品都极注重意境,妙到极处的艺术作品都呈现这番意境,即所谓只可意会,不可言传的那种意境。写文章的人都希冀灵感降临,可是灵感的火花却极难捕捉,而意境的奇妙则更难把握,所谓意境应当是那种人物、景象、语言融为一体的,没有一种语言能够把它的美感完全表达出来的境界。为达意境的美妙,曾引天下无数才俊掏尽其才而为之。昔日南宋画院出过两道极讲意境效果的考题,一个画题为《深山藏古寺》。入画的是连绵起伏的崇山峻岭,林木茂盛,古树参天,清溪曲折,潺流而下,一位僧童弯腰汲水。那古寺却深藏不露,了无痕迹,犹如藏于九地之下。其实,早在宋徽宗时也有相类似的画题,叫做:《竹锁桥边卖酒家》,那善画者只在桥头竹外挂一酒幌,而那酒家则全无踪影,密藏于竹林深处。又如取自韦应物的诗句为题,叫做:《野渡无人舟自横》,只见一只鸟栖于船上,一只鸟则是下飞状,欲来这条船上栖息。是用飞鸟栖息觅食来暗示舟子的行踪。这也是绘画中的“空白艺术”的手法。哦,对了,另外还有一个画题也是在追求意境之妙,题目叫做:《万绿丛中红一点》。所展现的画面是,白云下碧水旁,一位淑女在凭栏远眺,绿色弥望,芳草青翠,树木葱茏,唯有淑女的樱唇是红的。前者着力于深蕴不露、幽深高远的玄妙,后者渲染人物景色浑然天成的奇巧。都是那种“柳藏鹦鹉语方知”的美妙意境,让人回味遐想,可谓曲笔写意的杰作。”

每次去,老师都会给他讲很多知识,倪潇儒一直竖起耳朵,屏气静听老师的教诲,生怕漏掉一字。倪潇儒真够幸运的,遇上这么一位诲人不倦的老师。语文老师认为倪潇儒求知欲强,悟性好,因而觉得有责任、有义务厚加培植。当倪潇儒在学习的方法上或学习习惯上出现负面倾向时,当他渴望获得更多知识的时,老师总会在这间稍显狭小的宿舍里,在那张古旧的写字台旁,象家庭教师那样,对他循循善诱地讲解,适时匡正他的负面倾向。在这里,倪潇儒领受了比别的同学更多的教诲和知识,可以说,他的很多知识就植根于这间狭小的宿舍里。倪潇儒一直牢记老师的话,按照老师的的指点去练习尝试,因而他的作文水平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,作文功底亦愈发的扎实。

『加入书签,方便阅读』